四川报业博物馆:传承与创新的传媒瑰宝

标签:
四川博物馆
报业博物馆

四川报业博物馆坐落在成都历史悠久的锦江文化街区,这座博物馆由老建筑 “焕新” 而来,总建筑面积达 1896.54 平方米。馆内综合设置了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向公众展示四川报业从 “铅与火” 到 “光与电”,再从 “数与网” 到 “智与云” 的发展变迁路径。

10002.jpg

四川报业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四川报业发展见证物。其中,《四川日报》创刊号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记录了四川报业发展的起点。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和使命。报头钢模则展现了报业印刷技术的变迁,从传统的铅印到现代的数字化印刷,报头钢模见证了四川报业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此外,还有采编用具如老记者曾经使用过的记者证、采访本和工作手册等,这些物品仿佛在诉说着过去新闻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和敬业精神。影像资料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四川报业的发展历程,从黑白照片到彩色影像,从静态画面到动态视频,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四川报业的蓬勃发展。印刷设施设备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从古老的铅字印刷机到先进的数码印刷设备,见证了四川报业的技术革新之路。

10004.jpg

四川报业博物馆中,近代四川报业史上的红色印记令人瞩目。创刊于 1918 年 7 月的《川报》,最先刊发了王光祈从北京发出的 “五四” 运动消息专电,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成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22 年 2 月 7 日,四川第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人声》创刊,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片土地上如星星之火般迅速燎原。有 “红军第一报” 之称的《红星》报长征专号,有约一半的期数是在四川境内出版的,记录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此外,还有来自四川省图书馆的一份民国时期的《四川日报》,该报 1936 年创刊于重庆,1937 年迁至成都,中国共产党曾派党员到该报成立秘密支部,发表大量赞扬中共抗日主张、揭发日寇侵华罪行、宣传我军民英勇抗战以及后方的救亡活动的文章,成为了抗战时期的重要宣传阵地。

10008.jpg

四川报业博物馆的藏品不断上新,为博物馆增添了新的魅力。著名收藏家李可向博物馆无偿捐赠了 40 余件珍贵藏品,其中包括川北日报创刊号、川西日报创刊号、1950 年的人民日报、1951 年的大公报,以及新华日报、前线日报、华西晚报、浙江商报 “号外”、建军报 “号外” 等一系列罕见的藏品。这些藏品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也为人们了解四川报业的历史提供了更多的珍贵资料。藏品中的创刊号报纸,如川北日报创刊号和川西日报创刊号,是四川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 “号外”,则以其及时性和重要性,成为了历史的珍贵瞬间的定格。这些藏品的捐赠,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四川报业博物馆的支持和关注,也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0017.jpg

四川报业博物馆的展陈脉络清晰,让观众能够系统地了解四川报业的发展历程。在展览中,从四川日报创刊号到各市(州)报纸 “全家福”,从早期的革命刊物到现代的新闻奖项,每一件展品都被精心布置,仿佛在诉说着四川报业的故事。其中,《人声》作为四川第一份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以及《渝报》等重要报刊的展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些报刊不仅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要见证,更是四川报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它们见证了四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变革和社会进步,为后人研究四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0021.jpg

四川报业博物馆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小而精的展陈充分运用了优质图文、新媒体等创新展示手段。在馆内,观众可以看到精心设计的展板,上面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四川报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让展览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触摸屏、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的背景和故事。这种创新的展示手段,不仅为国为民存文存史,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参观体验。例如,在展示范长江等优秀新闻记者的板块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新闻作品,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杰出贡献。

10022.jpg

四川报业博物馆作为文化策源地,通过开放共享、拓展空间,积极融入周边文化区域,激发城市更新。博物馆整体呈三合院布局,南面开口,与周边的四川传媒大厦、西部文化产业中心、锦江剧场以及省作协、省文联等单位相邻,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设计团队将博物馆一层打造为开放式多功能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参加文化沙龙、观看临展或享受主题咖啡书吧。同时,建筑底层空间设计了三面通高落地折叠玻璃门,打开后可使室内空间与室外庭院、自然融为一体。此外,从传统川西合院的回转檐廊中汲取灵感增加的开敞连廊,也为博物馆增添了一处休闲及开展互动活动的多功能空间。四川报业博物馆通过这些设计,将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在一起,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城市更新,为城市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0023.jpg

四川报业博物馆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它犹如一座时光宝库,承载着四川乃至中国传媒历史的厚重记忆。

作为传媒历史的见证,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精心设计的展陈,生动地呈现了四川报业从近代发端到现代蓬勃发展的历程。从宋育仁创办的《渝报》和《蜀学报》,到王右木的《人声》,再到如今的各类现代报纸,每一个阶段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传媒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据。

同时,四川报业博物馆也是文化教育传习主阵地。开馆以来,与多所高校院所、群团组织携手打造传媒研学平台,共同举办研学交流活动。荣休教授结合老报纸进行新闻史科普教育,为青少年学生打开了了解历史的窗口。高校学子在这里开展 “开学第一课”,通过参观展览、体验拓印等活动,加深对新闻发展历史、媒体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认识。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摇篮。

10025.jpg

在文博领域,四川报业博物馆已然成为新名片。它以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创新的展陈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和文博界人士的关注。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韬奋纪念馆、范长江纪念馆等专业博物馆签订馆际交流合作协议,与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等文博单位结成文化共建单位,共同推动文博事业的发展。其展陈脉络清晰,呈现方式新颖,小而精的展陈充分运用优质图文、新媒体等创新手段,为国为民存文存史,提供了传承和弘扬新闻文化的创新示范。

在传媒业界,四川报业博物馆更是新地标。它为传媒业界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传媒行业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通过互动体验、数字展览、传媒研学等多种方式,探索更多的博物馆 “打开方式”,呈现报业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具有多重价值。

总之,四川报业博物馆在文化传承、教育推广、文博发展和传媒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四川乃至全国文化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