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这座充满异域风情与历史韵味的城市中,黑龙江文学馆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它坐落于道里区,身处哈尔滨博物馆展群之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融入了城市的繁华喧嚣,又在一方天地中坚守着文学的宁静与深邃。
文学馆的建筑始建于 1954 年,是一幢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风格的老建筑,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建筑 。其外观典雅庄重,保留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块砖石、每一道线条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走进文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独具兴安岭特色的白桦木栅栏,它们高矮粗细不一,呈扇形排列,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独特礼物。每根白色的栏杆上,都刻着一部黑龙江文学史上经典文学篇目的名字,《呼兰河传》《林海雪原》《暴风骤雨》…… 这些名字宛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对黑龙江文学长河的探索之门。栅栏上方,著名作家王蒙先生题写的 “黑龙江文学馆” 几个大字刚健洒脱,为这座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踏入黑龙江文学馆,就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馆内丰富的展陈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黑龙江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
在古代文学展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嘎仙洞祝文的展示。公元 443 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往嘎仙洞祭祀祖先,并刊刻祝文于洞壁之上。这篇祝文是黑龙江文学史上第一篇书面散文,全文 201 字 ,虽历经千年岁月,字迹依然苍劲可辨。文学馆通过复原的嘎仙洞微缩山体模型,逼真地模拟出古代鲜卑族人在此生活的场景,让人们仿若能感受到当年祭祀时的庄重与肃穆,触摸到黑龙江文学最初的源头。除了嘎仙洞祝文,展厅内还展示了从北魏至唐、宋、明、清等朝代黑龙江地区的文学发展情况,以及清朝方拱乾在流放宁古塔时写成的黑龙江第一部风物志 ——《宁古塔志》 ,让人们对这片土地上古代文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着脚步迈向近现代文学展区,一段段波澜壮阔的文学篇章在眼前徐徐展开。“九一八” 事变后,民族危亡的关头,黑龙江抗战文学如烽火般熊熊燃起。萧红、白朗、金剑啸等一大批进步作家挺身而出,他们以笔为武器,投身左翼文学运动,用激昂的文字唤醒民众,鼓舞着人们的抗日斗志 。其中,萧红的《生死场》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与顽强抗争,成为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东北抗联在冰天雪地中艰苦卓绝的 14 年战斗,更为黑龙江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一首《露营之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唱出了抗联战士们的坚韧与豪迈,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写照,流传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文学迎来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繁荣时期。十万转业官兵和数十万知青的到来,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体验,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融合,共同创造了从 1949 年到 1966 年黑龙江 “十七年文学” 的辉煌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生动地描绘了土地改革时期农村的巨大变革,展现了农民们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与激动。
新时期以来,黑龙江文学更是成绩斐然,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迟子建、张抗抗、梁晓声等众多黑龙江籍作家,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屡获大奖。迟子建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性的敬畏与热爱,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张抗抗的《隐形伴侣》《赤彤丹朱》等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知青文学作品,深情回顾了知青岁月,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截至目前,黑龙江已有 16 名作家、34 件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全国性文学大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黑龙江作家的肯定,更是黑龙江文学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

黑龙江文学馆不仅是一座展示文学历史的殿堂,更是一座珍藏文学瑰宝的宝库。馆内丰富的藏书、手稿、信件等藏品,犹如一部部鲜活的文学史书,记录着黑龙江文学发展的点点滴滴 。
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类书籍,涵盖了从古至今黑龙江作家的作品,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小说、散文、诗歌,应有尽有。这些书籍不仅是文学的载体,更是黑龙江文学发展历程的见证。在这些藏书中,有许多珍贵的版本,如萧红的《呼兰河传》1947 年初版书 ,纸张虽已泛黄,但书中的文字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感受到萧红对家乡呼兰河的深深眷恋。

除了丰富的藏书,馆内还收藏了大量的作家手稿和书信。这些手稿和书信,是作家们创作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他们思想和情感的寄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萧红的手稿和书信。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而备受赞誉。文学馆收藏的萧红旅日期间与萧军书信往来的第 17 封信和第 33 封信原件,这些信件不仅记录了萧红在日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还展现了她与萧军之间的深厚感情。信中,萧红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萧军的思念、对书籍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为观众们还原了一段真实的生活和历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
除了萧红的手稿和书信,馆内还收藏了众多黑龙江作家的作品手稿和获奖证书。这些手稿和证书,见证了黑龙江作家们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手稿,那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让人看到了他在创作时的激情与专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奖证书,那鲜艳的红色,代表着对她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在这些手稿和证书中,我们能感受到黑龙江作家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他们用文字书写着黑龙江的历史与现实,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黑龙江文学馆不仅是一座展示文学历史和珍藏文学瑰宝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学创作与交流的多元空间。其独特的三层空间布局,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体验,激发着人们的创作灵感 。
一层的公共服务空间,宛如一个开放的文学客厅,热情地迎接每一位访客。这里设有作家创作室,安静而舒适,为作家们提供了一方宁静的创作天地。在创作室中,作家们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尽情挥洒笔墨,将内心的感悟与情感转化为动人的文字 。龙江作家信息智能互动区则充满了科技感与互动性,通过智能设备,人们可以轻松查询到龙江作家的详细信息、代表作品以及创作历程,深入了解龙江文学的发展脉络。学术研讨室经常举办各类文学讲座、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知名作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的技巧、文学发展的趋势以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话题。在这里,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新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在交流中得以传播和发展。

沿着楼梯拾级而上,便来到了二层的专题馆。这里是文学体裁的大观园,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八个专题馆各具特色,分类展示了黑龙江各文学体裁的创作成就。在小说专题馆中,陈列着黑龙江作家创作的各类小说作品,从现实主义题材到科幻奇幻小说,从长篇巨著到短篇小说集,应有尽有。这些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黑龙江作家在小说创作领域的卓越才华。诗歌专题馆则弥漫着浓郁的诗意氛围,墙壁上悬挂着黑龙江诗人的经典诗作,空气中仿佛回荡着诗歌的韵律。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魅力,领略到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独特感悟。散文专题馆中,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描绘着黑龙江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人生百态。报告文学专题馆则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真实、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每个专题馆都通过精心的展陈设计,结合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等手段,让观众深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魅力,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平台。

三层的主展厅是黑龙江文学馆的核心区域,这里宛如一部宏大的文学史诗,全面展示了黑龙江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展区涵盖了 “黑龙江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等多个主题,详细展示了 469 位作家的信息,尤其突出 68 位现代以来的重要作家和 72 位曾经在黑龙江生活、工作过的作家 。在古代文学展区,通过复原的嘎仙洞微缩山体模型、图文并茂的展墙以及古代名作的展示,让人们穿越时空,感受黑龙江古代文学的魅力。近现代文学展区则以历史背景与文学特征为线索,展示了黑龙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从抗战文学的激昂呐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繁荣,再到新时期文学的创新发展,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代文学展区展示了黑龙江当代作家的最新创作成果,这些作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在主展厅中,观众可以沿着文学的时间轴,一步步领略黑龙江文学的发展轨迹,感受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
黑龙江文学馆的多元空间布局,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欣赏和学习文学的场所,更成为了文学创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与文学亲密接触,汲取文学的养分,激发创作的灵感,共同推动黑龙江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

黑龙江文学馆作为黑龙江文学的重要展示窗口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当地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自 2021 年 7 月面向公众开放以来,黑龙江文学馆凭借其丰富的展陈内容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截至目前,已接待包括法国、俄罗斯等 15 个国家和国内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的游客 10 万余人次 ,超过 120 家企事业单位组团来馆参观。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里共同领略黑龙江文学的魅力,感受文学的力量,使得黑龙江文学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学的发展与传承,黑龙江文学馆积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文学周末” 便是其重点打造的品牌活动之一,由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亲笔题名。该活动旨在为文学爱好者搭建与编辑、作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助力解决创作难题。活动严格控制参与人数,每场仅限 15 人左右,以实现精准帮扶,提升活动实效 。在 “文学周末” 活动中,众多知名作家、学者纷纷前来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文学见解和人生感悟。《青岛文学》主编、一级作家李林芳以 “海洋文学与时代叙事” 为主题,带领文学爱好者走进海洋文学的世界,剖析海洋文学的特点,分享代表性作品,并着重强调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关键作用 ;知名科幻作家贾煜、杨晚晴、张天航等与本土诗人桑克、青年学者任毅、青年科幻作家张曦月和来自黑龙江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同学们,围绕 “漫谈当代科幻小说” 展开交流,分享创作经历、解答创作疑惑,激发了大家对科幻文学的创作热情 。

除了 “文学周末” 活动,黑龙江文学馆还举办了龙江经典篇目朗诵会、读书系列活动等。在龙江经典篇目朗诵会中,朗诵者们与现场观众一起,在萧红《一粒土泥》、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梁晓声《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迟子建《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等经典作品中,忆峥嵘岁月,诵时代芳华,让观众在朗诵中感受龙江文学的魅力 。“阅享新时代 书香润龙江” 读书系列活动则通过设置文学知识科普、互动游戏、领读儿歌等环节,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和家长参与,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培养了人们对阅读和文学的热爱 。
这些文学活动的举办,不仅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和热情,为黑龙江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文学爱好者在参加活动后,受到启发,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一些优秀的作品也在活动中崭露头角。同时,这些活动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黑龙江文学,提高了黑龙江文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黑龙江文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黑龙江文学馆,这座承载着黑龙江文学厚重历史与灿烂成就的殿堂,已然成为黑龙江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坐标。它不仅是文学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学发展的推动者,为黑龙江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
展望未来,黑龙江文学馆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与可能。在馆藏资源方面,相信它将不断扩充和丰富,收藏更多珍贵的文学作品、手稿以及相关资料,进一步完善黑龙江文学的资料宝库,为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更充足的素材和支撑 。展览展示形式也将持续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让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式地体验黑龙江文学的魅力,使文学馆成为一个充满科技感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空间 。
在文学活动的举办上,黑龙江文学馆有望继续推陈出新,举办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除了现有的 “文学周末”、朗诵会、读书活动等,还可能拓展到文学创作营、国际文学交流活动等领域,吸引更多国内外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与其中,加强黑龙江文学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黑龙江文学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