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深秋时节,锦江河畔,四川大学博物馆静静伫立,青灰的屋脊、玻璃幕墙,在日光下折射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韵味。踏入馆内,负一楼展厅中,一场名为 “云山千叠 —— 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扇面展” 的文化盛宴正式开启,正等待着人们步入这扇面的世界,领略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扇子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是实用与文化艺术价值的完美融合。它最初作为驱赶蚊虫、遮挡阳光和纳凉的实用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承载丰富寓意的文化符号。因 “扇” 与 “善” 谐音,古人常悬挂扇面画,祈愿善心永驻 ;在婚礼中,扇子寓意 “散子”,饱含对新人开枝散叶的美好祝福 ;它还作为吉祥物用于辟邪、定情等,在人际交往中,更是友谊的象征,尤其是同窗分别时,互赠扇子以寄思念 。
从材质与工艺来看,扇子的世界丰富多彩。材质上,羽扇用禽鸟羽毛制成,诸葛亮 “羽扇纶巾” 的形象深入人心,尽显儒雅智慧;竹扇质朴自然,散发着清新的生活气息;绢扇质地轻柔,适合绘制精美的图案,尽显典雅;象牙扇则以珍贵材质彰显奢华与高贵。形制上,团扇多为圆形,扇面平整,是绘画与书法创作的理想载体,“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出团扇在夏夜中的灵动之美;折扇开合自如,携带方便,其扇骨制作工艺复杂,经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多道工序,再通过雕刻、镶嵌等装饰手法,展现出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的扇面书画历史久远,东汉张衡的《扇赋》中 “寤兹竹以成扇,乃画象而造仪”,是画扇最早的文字记载。宋代以前,团扇是扇面书画的主要载体,到明清时期,折扇成为主流,但团扇书画依旧延续发展。扇面虽小,却浓缩了中国古代制扇的材料、工艺、技术等,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在扇面上栩栩如生,诗词歌赋、书法印章与之相互映衬,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
此次展览精选了 100 余件团扇、折扇书画作品,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犹如一场艺术的盛宴,让观众得以领略不同艺术风格的碰撞与交融 。
其中,明代祝允明的草书扇面格外引人注目。祝允明,这位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 “吴中四才子” 的书法大家,以其豪放洒脱的草书闻名于世。他的草书扇面,笔走龙蛇,气势磅礴,墨色浓淡变化,枯湿自然,笔画圆方合宜,尽显行云流水之态势,变幻无穷之鬼魅 。在有限的扇面上,祝允明充分展现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或飞扬,或沉稳,让人不禁为其精湛的笔墨所折服 。
明代沈周的水墨山水扇面同样精彩绝伦。沈周作为 “明四家” 之首,吴门画派的代表性画家,其山水画作风格质朴醇厚,笔墨苍润雄浑。在这帧扇面上,他以简洁而凝练的笔墨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出山峦的远近层次和光影效果 。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以悠远空灵之感;近处树木葱茏,枝叶繁茂,仿佛能听到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 。整幅作品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团扇,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最初,团扇并非用于扇风纳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的障扇,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 。团扇多为圆形,寓意团圆友善、吉祥如意,又称 “纨扇”“合欢扇”“圆扇”“宫扇”“绢扇” 。其材质丰富多样,有竹片、木材、纸张、象牙、翡翠、动物羽毛、蒲草、麦秆、棕榈叶等,制作工艺包括镂、雕、烫、钻等 。
在书画创作上,团扇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宋代以前,团扇是扇面书画的主要载体,画家们在有限的扇面上精心布局,创造出许多经典之作。从题材来看,团扇书画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山水团扇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川的秀丽与宁静,如郭熙的《窠石平远图》团扇,以独特的构图展现出山水的深远意境 ;花鸟团扇则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中花鸟的灵动与生机,像赵佶的《枇杷山鸟图》团扇,细腻的笔触将枇杷的鲜嫩、鸟儿的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团扇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出不同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仕女手持绘有牡丹花的团扇,尽显优雅与高贵 。书法方面,团扇上的书法作品风格各异,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皆有,或古朴典雅,或飘逸洒脱,与绘画相得益彰 。
折扇是 “舶来品”,北宋时期由日本、高丽传入中国 。其独特的构造使其开合自如,携带方便,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明代,折扇在朝廷的重视和皇帝的推动下,以及文人雅士的喜爱带动下,开始风靡全国 。到了清代,折扇的造型、扇骨装饰方式、扇面书画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 。
折扇书画与折扇的结合,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起初,折扇书画只是文人雅士的即兴创作,后来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此次展览中,折扇书画展品风格各异,有的笔墨豪放,有的细腻婉约 。明代唐寅的《秋风纨扇图》折扇,以秋风中的仕女和纨扇为主题,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人生的思考 ;清代郑板桥的《竹石图》折扇,以竹子和石头为题材,笔墨简洁有力,表达了他对坚贞品质的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还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如将书法与绘画巧妙融合,使扇面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
蜀地与扇子的渊源由来已久,北宋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中明确记载了 “成都十二月市”,其中五月为扇市 。清嘉庆版《华阳县志》也详细记载说:“蜀民每岁五月,于大慈寺前街中卖扇,名扇市” 。
巴蜀地区书画艺术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在唐末五代获得突破性进展 。两宋时期,巴蜀书画艺术人才辈出,元代虽陷入沉寂,但明代又逐渐恢复发展,清代巴蜀绘画在人物山水画方面成就显著,涌现出众多书画名家 。此次展览中,清代巴蜀扇面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这些作品在题材上,多描绘巴蜀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在技法上,融合了传统绘画技法与巴蜀地区的民间艺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扇面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此次扇面展的成功举办,无疑为扇面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未来,四川大学博物馆将继续深入挖掘馆藏资源,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临展和特展,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博物馆也将积极探索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推动扇面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在创新方面,博物馆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示、虚拟现实等,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让古老的扇面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