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穿越千年的运河史诗

标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大运河博物馆

扬州,这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运河的故事。而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就像是这部史书里最为璀璨的篇章,它静静矗立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畔,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展陈内容,成为了人们探寻千年运河文化的绝佳去处。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承载着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的重要使命。它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 “百科全书”。在这里,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在一起,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到大运河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1 (2).jpg

建筑:凝固的运河诗篇

当你远远望见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它那极具震撼力的建筑外观。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领衔设计,整体基调为新唐风建筑风格 ,展现了唐代建筑多元、开放、包容的精神,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简约与灵动,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迷人的火花。

其整体馆型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仿佛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轮,正准备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运河之旅。同时,风帆元素的融入更是点睛之笔,它们高高扬起,像是在诉说着大运河曾经的繁华与辉煌,又像是在引领着人们驶向未来。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是对运河航运历史的生动致敬,更象征着扬州这座城市与运河之间深厚的渊源。就如同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这里,运河之水承载着的,是扬州的兴衰荣辱,是千年的文化传承。

而与博物馆主体相互呼应的,是那座高耸入云的大运塔。大运塔以唐塔的风格设计,重现唐风古韵,它共用去钢构件 2200 多吨,主体建筑高度 103 米,加上顶部塔尖,总高度达到 112.3 米,是扬州首座以钢结构为主体建设的宝塔 。这座别具现代风韵的百米钢塔,也是扬州历史上首座以钢架和玻璃为主材料的 “透明” 宝塔。当阳光洒在塔身,玻璃幕墙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与周围的绿树碧水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1 (3).jpg

大运塔和博物馆两座建筑互相连通,可通过博物馆顶建设的长虹卧波式长廊进入大运塔。登上大运塔,极目远眺,一幅绝美的 “三塔映三湾” 景观尽收眼底。大运塔距离北侧文峰寺的文峰塔约 1.2 公里,距南部的高旻寺天中塔约 4 公里,三座宝塔在古运河边连成一条线,与蜿蜒的三湾古运河、秀丽的三湾公园相得益彰 。文峰塔建于明万历十年 (1582),历经多次修缮,是扬州市区仅剩的一座楼阁式古塔,它古朴典雅,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天中塔位于高旻寺内,始建于清顺治八年 (1651),可以 “南眺金焦诸峰,北枕蜀冈之麓” ,气势恢宏,尽显庄严。而新建的大运塔则以其现代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设计理念,为这一景观增添了新的活力与魅力。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汇,传统与创新共生,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也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

此外,连接博物馆与大运塔的今月桥,也为整个建筑群体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今月桥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站在桥上,微风拂面,仿佛能感受到千年运河的水波荡漾,能听到古往今来的船桨声声。它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地的桥梁,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文化与情感的桥梁。

1 (4).jpg

踏入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历史的长河在眼前缓缓流淌,每一件展品、每一处场景,都在诉说着大运河的古老故事,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大运河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 “大运河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展厅,古汴河河道剖面静静伫立,像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它长 25.7 米、高 8 米,上面弯弯曲曲的勾线清晰勾勒出隋唐至明清的地层,那些沉积的泥沙、破碎的瓷片,仿佛在低语着千年前的繁华与沧桑 。沿着这条 “历史长廊” 缓缓前行,你能看到唐代的河面宽阔,商船往来如织;宋代的河道边,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元明清时期,随着漕运的兴盛,运河的运输功能愈发重要,河道的整治与维护也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

而历代运河电子沙盘,则以动态的形式展示了大运河的开凿历程。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朝时第一次全线贯通,再到元代完成第二次大沟通,运河的脉络在沙盘上逐渐清晰,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也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这里,你能深刻理解到,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人工河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坚韧的象征,它贯穿南北,连接了五大水系,成为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大动脉。

出口处的 5G 大运河沉浸体验区,更是为这场历史之旅增添了科技的魅力。当你踏入这个区域,3D 裸眼技术将带你飞跃大运河,从南到北,领略沿岸的壮丽风光和历史变迁。你仿佛能感受到河风拂面,听到船桨划水的声音,看到沿岸城市的繁华与热闹。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你与大运河的历史更加亲近,也让你对它的伟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1 (5).jpg

运河上的舟楫

走进 “运河上的舟楫” 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船的世界。这里陈列着历朝历代的船模,从新石器时代的简陋小筏子,到秦汉时期初具规模的客船、商船,再到隋唐宋时期工艺精湛、配备先进技术的船舶,以及元明时期领先世界的大型船只,每一艘船模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展示着当时的造船工艺和航运文化。

沿着旋转扶梯向上,蓝色的背景仿佛是浩瀚的水面,船模在其中穿梭,让人有一种穿越运河的奇妙感觉。在这里,你能看到隋炀帝南巡时乘坐的豪华龙舟,其高大的船身、精美的装饰,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奢华;也能看到普通百姓使用的小型船只,它们虽然简陋,却在运河的运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船模,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展示,更是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

而最让人期待的,当属裸眼 5D 实景体验 “沙飞船”。沙飞船是清代一种豪华客船,因由扬州沙氏所造而得名,它做工考究,船身较大,稳定性好,深受文人墨客、仕女名媛、大商巨贾、官宦贵族喜爱 。展厅里的这艘沙飞船是 1∶1.4 比例复原的,当你走进其中,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随着船身的微微晃动,360 度环幕上呈现出古时大运河的繁忙景象,从杭州的秀丽山水,到苏州的小桥流水,再到扬州的繁华市井,一路的美景尽收眼底。四季的更替、昼夜的变化,都让人沉浸在这场奇妙的运河之旅中,仿佛亲身经历了古人的水上生活。

1 (6).jpg

因运而生 —— 大运河街肆印象

“因运而生 —— 大运河街肆印象” 展厅,则为我们重现了古代运河沿岸的繁华市井生活。踏入展厅,一条古街老巷蜿蜒其中,将不同朝代的 “运河故事” 串联起来。从隋唐盛世的东都洛阳,到明清时期的江南水乡,每一段街景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时代。

入口处,一艘停泊在岸边的商船,仿佛刚刚从远方驶来,满载着货物和故事。沿着街道前行,你会看到锦缎庄里色彩斑斓的绸缎,悦来茶馆里热闹的人群,钱庄、票号里忙碌的伙计,以及各种手工作坊里工匠们专注的身影。这些店铺不仅是场景的还原,还有真实的业态,你可以在这里选购雕版印刷品、漆器等非遗手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头顶的天幕会根据时间变化,白天阳光明媚,夜晚星光璀璨,还能看到晴雨变化,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真实感。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肆上的红灯笼亮起,与天幕上的星星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此时,你可以穿着汉服,漫步在古街之上,仿佛自己就是古代的一位行人,感受着运河沿岸的烟火气息。在这里,拍照打卡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古韵,随便一拍都是大片。

1 (7).jpg

河之恋

走进 “河之恋” 展厅,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的水世界。作为数字化专题展厅,它通过 720 度全息投影和互动装置,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视觉盛宴。整个展厅以 “水”“运”“诗”“画” 四个篇章,生动地展现了运河四季的美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运河之畔,亲身感受着它的变化与魅力。

在 “水” 的篇章中,晶莹剔透的水滴从空中落下,汇聚成流淌的河水,光影交错间,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水流声。随着四季的更替,河水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春天的河水清澈见底,夏天的河水奔腾澎湃,秋天的河水波光粼粼,冬天的河水则宁静而深邃。

“运” 的篇章则展现了运河上繁忙的运输景象。一艘艘商船在河面上穿梭往来,船帆扬起,货物堆积如山。通过互动装置,你可以选择不同的历史时期,了解运河运输在当时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运河作为交通大动脉的重要地位,它不仅连接了南北,更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

而在 “诗” 与 “画” 的篇章中,古典诗词与水墨画卷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一句句描写运河的诗词在耳畔响起,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眼前展开,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文人墨客一同领略运河的风光。你可以驻足欣赏,感受古人对运河的赞美与热爱;也可以参与互动,在屏幕上留下自己对运河的感悟。

1 (8).jpg

紫禁城与大运河

“紫禁城与大运河” 展厅,则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了北京的紫禁城与扬州大运河之间的紧密联系上。展厅中陈列着许多与紫禁城相关的宫廷器具、用品,这些精美的展品,不仅展示了古代皇家的奢华与尊贵,更阐释了紫禁城的营建与大运河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你知道吗?紫禁城的建造离不开大运河的运输。当时,大量的建筑材料,如苏州的金砖、四川的金丝楠木等,都是通过大运河,从南方运往北京的 。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如今雄伟壮丽的紫禁城。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块小小的金砖,它历经多道工序,从苏州的御窑出发,沿着大运河,最终成为紫禁城地面上的一抹亮色。它的背后,是无数工匠的辛勤劳作,也是大运河运输能力的见证。

此外,展厅中还展示了许多与宫廷生活相关的文物,如瓷器、书画、服饰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窥古代皇家的生活场景,感受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辉煌。

1 (9).jpg

隋炀帝与大运河

在 “隋炀帝与大运河” 展厅,我们将深入探寻隋炀帝与扬州及大运河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联。隋炀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皇帝,他的一生与大运河紧密相连。他三下扬州,推动了扬州城的建设,将其打造为大隋帝国的交通枢纽和民族融合的中心 。他利用邗沟开通大运河,实现了黄河、淮河、长江的贯通,这条南北纵贯 2700 余公里的运河,极大地促进了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

展厅中,萧皇后凤冠(复原品)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这顶凤冠出土于扬州曹庄的隋炀帝墓中,是我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凤冠之一 。它采用了铜、金、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 10 种材质,工艺精湛,造型华丽。凤冠上的 13 棵花树由花梗、花瓣和花蕊构成,其中铜花瓣 166 片、花蕊 33 个,冠后脑位置还有 12 块 “水滴形” 饰 。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隋朝时期的奢华与精致。通过这顶凤冠,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萧皇后头戴凤冠,仪态万方的模样,也能感受到隋炀帝对扬州的深情厚谊。

1 (10).jpg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不仅是一座陈列文物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的坚固堡垒、教育推广的重要阵地以及旅游发展的璀璨明珠,在多个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文化传承方面,它精心呵护和展示着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文物与历史资料,让那些承载着千年记忆的珍宝重见天日,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博物馆将大运河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每一位到访者,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它就像一位忠诚的文化守护者,将大运河的故事代代相传,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和弘扬。

从教育推广的角度来看,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生动的 “校外课堂”。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们走出书本的局限,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历史文物,听到动人的历史故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此外,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讲座、工作坊、研学旅行等,满足不同年龄段和知识层次人群的学习需求,激发大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

10.jpg

在旅游发展领域,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已然成为扬州乃至全国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展览内容以及创新的互动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这些游客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还促进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扬州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博物馆也成为了扬州的一张亮丽名片,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扬州、爱上扬州。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的社会意义,在文化传承、教育推广和旅游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人们了解大运河文化、感受历史魅力的重要窗口。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