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广西大学校史馆:时光深处的西大印记

标签:
广西大学校史馆
校史馆

踏入广西大学的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便扑面而来。在校园的众多建筑中,图书馆宛如知识的灯塔,静静矗立,而广西大学校史馆,就隐匿于图书馆北楼的一、二层 ,仿佛是一扇通往西大过去与现在的时光之门。

当我第一次站在校史馆的入口,庄重而古朴的气息便萦绕身旁。校史馆的外观并无过多华丽的装饰,却以其沉稳的气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不禁对馆内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推开门的瞬间,一种肃穆感油然而生,仿佛走进了一条历史的长廊,即将开启一场与西大过往的深度对话。

1 (1).jpg

1928 年,广西大学在梧州这片土地上诞生,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八桂大地的高等教育之路。彼时,新桂系为培植建设广西人才,决定设立广西大学。由黄绍竑邀请留德工学博士马君武回桂筹办,正式成立省立广西大学筹备委员会。马君武,这位被誉为 “一代宗师”,与蔡元培并称 “北蔡南马” 的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担任了广西大学的首任校长。他满怀 “复兴中华,发达广西” 的壮志豪情,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校初期,条件异常艰苦,校园建设刚刚起步,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但马君武校长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才能,积极延聘名师,如法坛巨擘白鹏飞教授、我国钢铁冶金先驱者之一的严恩棫教授等,他们的到来,为学校注入了强大的学术力量。学校初设理、工、农三个学院,虽学科设置相对简单,却涵盖了当时广西发展急需的领域。首届预科班开学时,马君武校长作了题为 “广西大学之使命” 的演讲,阐述 “办大学不是用来装面目的,乃是要应广西所需求的”,明确了学校的办学使命。

1929 年,因粤桂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停办,然而西大的火种并未熄灭。1931 年,学校恢复办学,在马君武校长的精心治理下,不断发展壮大。到 1936 年,已建成理、工、农三个学院 7 个系,有两届本科毕业生,在校生规模达到 930 人。

1 (2).jpg

1936 年 10 月,因预测全面抗战即将爆发,广西省政府将学校迁至桂林。此后,广西大学迎来了一段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桂林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学校相继设立了植物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广西农林实验区、广西农事实验场等,科研实力不断增强。1939 年,省立广西大学被确立为国立广西大学,这无疑是对学校发展的高度认可。

抗战期间,广西作为大后方,桂林汇集了大批学者以及优秀青年。竺可桢、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盛成、陈焕庸、千家驹、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纷纷到校任教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学校的学术力量位居全国前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广西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的堡垒,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44 年夏,日军南下,广西告急,学校被迫迁至融县、贵州榕江等地。尽管条件艰苦,但师生们始终坚守教育使命,在艰难中坚持教学和科研。1945 年 9 月,日本投降,学校重返广西,先后暂设于柳州鹧鸪江、梧州蝴蝶山,最终于 1946 年 9 月迁回桂林将军桥。

1950 年 3 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并入国立广西大学,改组成为师范学院;1951 年 3 月,广西省立西江学院本科部分也并入广西大学。1952 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校名,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无上荣耀,也激励着西大人不断奋进。然而,1953 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广西大学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 19 所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牺牲。

1 (3).jpg

1958 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强烈要求下,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校长由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韦国清上将兼任。这是广西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复校初期,学校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师资短缺、教学设施简陋等。但师生们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逐步恢复教学秩序。学校重新组建师资队伍,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不断完善学科设置。1961 年,广西工学院和广西科技学院并入广西大学,进一步壮大了学校的实力。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西大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4).jpg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广西大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不断调整学科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1992 年,广西农学院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1997 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999 年,广西大学进入国家 “211 工程” 项目建设学校行列,这是学校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先后获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商学院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批准成为具有 EMBA 培养资格的院校,入选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第一批,与多所高校成立 “中西部高校联盟” 。在这一时期,广西大学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1 (5).jpg

进入新时代,广西大学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2012 年,学校被确定为 “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重点建设 14 所高校之一,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2017 年,学校入选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行列,2018 年成为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建高校,2022 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这一系列荣誉的取得,彰显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如今的广西大学,学科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 11 大门类,拥有众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多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 。在科研方面,学校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如王双飞院士主持的项目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郑皆连院士领衔的团队荣获多项国际大奖 。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全球 48 个国家和地区的 280 余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签署了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发展空间。

1 (6).jpg

步入校史馆的展厅,就仿佛走进了历史的宝库,珍贵的文献、照片等史料琳琅满目,每一件都承载着西大的记忆,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在众多展品中,一枚古朴的老校徽格外引人注目。它的设计简洁而庄重,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颜色已有些黯淡,但徽章上的图案和文字依然清晰可辨。这枚校徽是西大早期历史的见证者,它代表着学校的身份和荣誉,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西大人的情感。想象着当年的学子们佩戴着这枚校徽,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还有那些泛黄的录取通知书,它们是无数学子开启大学生活的钥匙。每一份录取通知书上,都印有学校的名称、校徽,以及学生的姓名、专业等信息。从这些通知书的设计和排版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早期的录取通知书纸张较为粗糙,印刷工艺也相对简单,但却充满了质朴的气息;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录取通知书的设计越来越精美,融入了更多的学校文化元素,如校园风景、标志性建筑等,体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学生个人的珍贵回忆,也是学校招生历史的生动记录。

一张张师生合影照片,更是将历史的瞬间定格。照片中的师生们笑容满面,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有的照片拍摄于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授课,学生们则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有的照片记录了师生们在校园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如运动会、文艺汇演、学术讲座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些照片,让我们看到了西大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也感受到了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关怀。

1 (7).jpg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广西大学校史馆也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一进入多媒体展示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高清屏幕,上面滚动播放着广西大学的历史纪录片。纪录片以时间为线索,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专家学者的讲解以及校友们的回忆,全面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从梧州立校的艰辛创业,到桂林兴校的蓬勃发展,再到南宁复校后的不断壮大,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被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西大近百年的风雨沧桑。

除了纪录片,馆内还设置了多个互动屏幕,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比如,在 “历史沿革” 板块,观众可以点击不同的时间节点,查看学校在该时期的重大事件、领导班子、学科建设等详细信息;在 “校友风采” 板块,观众可以浏览各位杰出校友的事迹介绍,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为学校和社会做出的贡献。互动屏幕的设置,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也让观众能够更加自由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此外,馆内还运用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戴上 VR 眼镜,观众可以仿佛置身于广西大学的老校园,感受当年的校园风貌;通过 AR 技术,观众可以将手机摄像头对准展品,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关的文字介绍、图片、音频等信息,让展品 “活” 了起来。这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图片,而是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西大的历史文化。

1 (8).jpg

校史馆内的雕塑,宛如一部部立体的史书,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了广西大学的重要历史时刻和人物,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象征。

一进馆,一座高大的马君武校长雕像便矗立在眼前。马君武校长身着长袍,目光坚定,神态庄重,仿佛在注视着学校的发展。他的双手背后,透露出一种自信和从容。这座雕像不仅展现了马君武校长的儒雅风度,更体现了他作为广西大学首任校长的卓越领导才能和伟大的教育情怀。在他的带领下,广西大学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马君武校长的雕像,成为了西大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大学子为实现 “复兴中华,发达广西” 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沿着展厅继续前行,一组反映广西大学不同历史阶段的浮雕墙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些浮雕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学校在梧州立校、桂林兴校、榕江避难、南宁复校等重要历史时期的场景。在梧州立校的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简陋的校园里,师生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身影;桂林兴校的浮雕则展现了学校在抗战时期,师生们一边坚持教学科研,一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英勇事迹;榕江避难的浮雕描绘了师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守教育初心,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办学的感人画面;南宁复校的浮雕展示了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不断发展壮大的繁荣景象。这些浮雕,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西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它们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西大人始终坚守信念,勇往直前,为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1 (9).jpg

校训和校风,犹如广西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体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大人砥砺前行。“勤恳朴诚,厚学致新”,这短短八字校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勤恳” 是对治学和做事态度的要求,要勤奋努力、认真踏实;“朴诚” 则是做人的准则,要朴实正直、诚实守信 。在西大,无论是在教室、图书馆,还是实验室,都能看到同学们勤奋学习的身影。他们早起晚睡,刻苦钻研,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勤恳” 二字。而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真诚相待,展现出 “朴诚” 的品质。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同学们也始终保持着诚恳的态度,虚心请教,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 “朴诚” 精神的体现。

“厚学” 强调知识的积累和广度,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追求渊博的学识;“致新” 则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方法,敢于突破传统,开拓创新 。西大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图书馆里藏书众多,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也层出不穷。同学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许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在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也屡获佳绩。这些都是 “厚学致新” 校训的生动实践。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的校风,也是西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大,团结互助的氛围浓厚。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同学们都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在班级活动中,大家齐心协力,为了班级的荣誉而努力;在社团组织里,成员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这种团结精神,不仅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也提高了整个学校的凝聚力。

勤奋是西大的优良传统,学生们深知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和图书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在考试前夕,图书馆更是座无虚席,同学们都在为取得好成绩而努力拼搏。求实是西大的治学态度,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在学术研究中,同学们严谨认真,不弄虚作假,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探索问题。无论是撰写论文还是进行实验,都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创新是西大的发展动力,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许多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1 (10).jpg

广西大学的校友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成为了西大的骄傲,也为在校学生树立了榜样。

在学术领域,张文学校友是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在数学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和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他从小就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广西大学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毕业后,他继续深造,不断探索数学的奥秘。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成功,激励着西大学子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在商界,李兆基校友现任香港恒基兆业集团主席,是杰出的企业家,也是香港地产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在商业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从一个普通的创业者做起,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逐渐建立起了庞大的商业帝国。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梁亮胜校友现任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就 。他注重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社会责任,带领公司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故事激励着西大学子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社会贡献方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广西大学校友卢琦荣获 2024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地球卫士奖” 中的 “科学与创新奖”,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类别的中国人 。在长达 30 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投身中国荒漠化防治事业,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土地面积,在实施世界上最大的造林项目、建立荒漠生态研究网络和伙伴关系,以及促进多边合作以遏制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西大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西大学子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知名校友的成功故事和经历,激励着更多的西大学子努力奋斗,追求卓越。他们的成就,不仅为广西大学增添了光彩,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西大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 的校训和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的校风。相信在他们的榜样力量引领下,未来会有更多的西大学子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