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队史馆:传承历史,铸就辉煌

标签:
消防队史馆
消防救援队史馆

队史馆作为展示广东消防历史文化变革的重要窗口,将千百年来南粤人民处置灾害、应对危险的智慧结晶一一呈现。从古代唐开元年间宋璟、杜佑、杨于陵等人引导百姓烧制砖瓦代替茅屋、推行辟宽街道扩大防火间距等措施,到清朝同治十三年汕头的警示教育碑,再到潮州开元寺内历史悠久的水缸,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都在队史馆中得以保存和展示。

同时,队史馆也是广东消防救援铁军光辉成就的展示平台。这里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消防官兵处置灾害事故的各大经典战例,如 “‘8・5’深圳清水河大爆炸救援”“‘8・28’梅州矿难救援”“‘7.15’珠海石景山隧道透水事故救援”“‘1.14’珠海高栏岗石化企业爆炸事故” 等。观众可以通过实物展品和数字多媒体展示,深入了解这些案例背后的故事,感受广东消防队伍向死而生的伟大精神。

队史馆的重要地位还体现在它为消防队伍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它将广东消防救援队伍经久传承的优秀品格提炼为 “百炼成钢” 的精神元素,贯穿全馆。通过队旗、队徽等精神符号的陈列,授旗仪式的展示,以及多媒体沙盘对广东省消防救援队伍组织概况的介绍,展现了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的崇高信仰与精神风貌。

10022.jpg

广东消防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唐开元年间。当时,宋璟、杜佑、杨于陵等人积极引导百姓烧制砖瓦代替茅屋,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火灾发生的风险。同时,他们还推行辟宽街道扩大防火间距等措施,为广东消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人们的消防智慧还体现在多个方面。日常中,手摇钟和铜锣被作为消防警铃,一旦发生火灾,便能迅速召集救火队员。那时的救火队员更多的是拿长短水枪和盛水用的水桶来灭火。清朝同治十三年,汕头公众合议而立了一座群防群治火灾隐患的警示教育碑,时刻提醒人们切勿大意、小心用火。在岭南文化中,潮州开元寺内的水缸极具代表性。据史料记载,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寺内的水缸从那时起留存至今,是目前广东地区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一件消防实物。发生火灾时,人们通过取水缸里的水进行灭火。

为防止火灾蔓延,早在南宋时期,人们就想到了在房屋之间预留小弄,该小弄既是防火间距也是消防通道。到了北宋建立之初,官府专门出台了《营造法式》法典,规定城中建造的望火楼要高约 9 米以上,主要用来观察城中火情。士兵站在建于高处的望火楼上,对全城的火警一览无余。他们日夜值宿,若发生火灾,白天用旗帜发出扑救信号,夜间用灯火发出扑救信号,望火楼就相当于宋代的 “119”。传统的更夫巡更与望火楼设哨,成为人们积极防御火灾的重要措施之一。

10024.jpg

说到近代消防发展,就不得不提广州曾经的 “第一高楼”,它也是广东最古老的消防队。如今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消防救援站始建于 1924 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文明路消防救援站前身是广州市消防总署,是时任广州消防总署署长陈墨香引入英国先进的消防理念而建立的。高高的塔楼曾经是广州的第一高楼,高 29.52 米,当时可以鸟瞰广州全城的火情,广州哪里有火情便一眼发现,消防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灭火。

民国时期的消防队不但救火,还积极参与救灾工作。《广州民国日报》曾有 “清平东街救夜火记” 的报道,详细描述了一场火灾的发生及消防队员的救火情形。当时火势非常猛烈,幸得多支消防队及时赶到,将火区四面包围,最终控制住了火势。

根据民国《消防指南》记载,1942 年 7 月,本市竟夕暴雨,低洼街道竟成泽国,电线为水所湿,随处拽火。消防队及救火会驱艇彻夜施救,救出众多受灾群众。消防队长陈墨香暨本会各委员彻夜施救,竟夕未眠休息。各大善堂也纷纷伸出援手,煮粥及携带药品纷往施救,同时在各院内拨出地方收容灾民。

10025.jpg

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队史馆以 “百炼成钢” 的精神元素贯穿全馆,这一主题的具象化设计令人印象深刻。在空间格调上,采用简洁明亮的调性,体现总队风清气正的精神面貌。硬朗的线条犹如消防救援铁军的脊梁,勾勒出他们伟岸、刚毅的形象。而队旗的 “红” 与火焰的 “蓝” 这两种主色调的运用,更是寓意旗帜领航,展示了广东省消防救援队伍始终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宁的光辉本色。同时,明快硬朗的线条反映出指战员们钢铁般的意志,斜面的适当运用充分体现消防救援队伍雷厉的作风与奋发的精神。

10027.jpg

队史馆内布置了多处数字多媒体展项,综合运用数字沙盘、沉浸式体验空间、多点触控屏等数字展示技术,与实物、图文展示相辅相成。这种设计不仅在有限的空间内丰富了展陈内涵,更为观众带来有趣的交互体验。例如第二部分的 “各大战例沉浸式体验空间”,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消防官兵处置灾害事故的各大经典战例,观众既能了解案例背后的故事,又能通过点击控制台,体验沉浸式视听感受,仿佛身临一线战场,感受广东消防队伍向死而生的伟大精神。

10028.jpg

队史馆内展出了大量丰富多样的展品。古人救火时使用的器械,如长短水枪等,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看到古人与火灾抗争的智慧。消防相关的葫芦灯、慎火碑、消防帽等文物,见证了消防历史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消防制服等展品,则展示了消防队伍在不同时期的装备变化。

在布展方式上,采用实物展陈 + 多媒体的方式,既聚焦展品本身,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又通过多媒体拓展展示内容,为观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例如,在展示古人救火器械时,通过多媒体介绍其使用方法和历史背景,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些器械在当时的重要作用。

10029.jpg

为了丰富观众的观展层次感,队史馆精心设计了艺术浮雕和趟板。创作的三幅主题各异的艺术浮雕,分别布置于序厅、第一部分和第三第四部分之中,烘托各空间主调性,与广东省消防救援队伍 “过去”“现在”“未来” 的规划布局一一呼应。

灵活可变的趟板设计更是一大亮点。这些可移动、可翻转的趟板,既可组成长城形象延伸展线,又可按需组成各种临展模式。不用时还可收纳,让队史馆大堂能在 “办公”“展览”“临展” 模式间自由切换,满足总队日常不同用途。这种灵活的布局设计,使得队史馆不仅是一个固定的展览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文化场所。

 

10030.jpg

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队史馆的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展示空间,更是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队史馆作为南粤人民处置灾害智慧结晶的展示地,承载着千百年来广东人民在与灾害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从古代的防火措施到近代的消防发展,再到现代的先进技术与理念,这里汇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努力。这些智慧结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消防事业发展的重要参考。通过队史馆的展示,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智慧,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灾害形势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队史馆也是广东消防指战员先进事迹和光辉成就的传承之所。这里记录了无数消防战士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守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诠释了 “赴汤蹈火、竭诚为民” 的深刻内涵。这些先进事迹和光辉成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消防人,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10033.jpg

队史馆的存在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消防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展示广东消防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吸引了香港、澳门等地的消防部门前来交流学习。粤港两地消防部门联合举办的国情研习班,为两地消防人员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在队史馆的参观过程中,香港消防处的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广东消防队伍的发展变化和使命担当,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这种交流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两地消防救援能力,更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为建设平安湾区、和谐湾区、幸福湾区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队史馆的建设意义深远,它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广东消防事业的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