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博物馆现有文物 32 个门类共 8 万 5 千余件,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书画收藏以明清时期最为丰富,近两千件书画藏品上自元代,下迄现代,不乏祝允明、沈周、刘墉等名家作品,是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重要窗口。陶瓷收藏涵盖多个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工艺特点和审美风格。青铜器收藏则见证了古代西南地区的铸造工艺和文化交流。
博物馆的重要馆藏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例如,唐代龙兴寺菩萨立像,采用四川本地的红砂岩雕刻而成,是唐代佛教艺术雕刻精品,折射出盛唐时期西南古刹的繁华胜景。元四大家中黄公望、王蒙合作的《山水图》更是镇馆之宝,这不仅是王蒙传世最早的作品,也是两人唯一合作的一幅山水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还有三星堆石璧,作为三星堆青铜器、玉器之外重要的祭祀用品之一,见证了古蜀文明的神秘与辉煌。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常规展览丰富多样。石刻艺术陈列展中,唐代・龙兴寺・经幢顶和经幢残座等文物,展现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技艺。考古学陈列展以 “历史的断面” 为主题,通过对汉代崖墓、僰人悬棺、史前石器、大石文化的调查,以及对三星堆文化持续多年的不懈探索等,展示了西南地区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民俗学陈列展以 “市井的生活” 为主题,通过广作的屏风、京作的椅子、川作的长案,以及来自成都鸿发号轿行的一整套婚嫁行头和大量皮影等文物,再现了川西平原的市井生活。
特展也极具吸引力。如 “册府千华・锦水含章 —— 四川大学古籍菁华展”,汇集了 200 余件珍贵古籍,其中不乏稀世珍本,如《永乐大典》《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图》等,让观众感受到古籍之美。“云山千叠 —— 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扇面展” 精选该馆馆藏的团扇、折扇书画作品共 100 余件,展示了中国古代扇面艺术的魅力。这些特色展览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博物馆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四川大学博物馆作为川大师生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在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考古学方面,川大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考古资源,从三星堆遗址的首次科学发掘到近年来的持续探索,川大考古人始终活跃在考古一线。例如,1934 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第二任馆长葛维汉开启了三星堆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发掘,其发掘的照片、档案等保存于博物馆,为后人研究三星堆文明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川大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汉代崖墓、僰人悬棺等文物,为研究西南地区古代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在人类学领域,博物馆的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丰富馆藏,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如西南地区藏族、彝族、羌族、苗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器具、宗教文物,以及早期人类学调查留下的笔记、手稿、影像资料,为研究西南地区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如编辑出版学术刊物、举办学术讲座等。例如,1929 年开始,博物馆主持编辑、出版、发行大型世界性学术刊物《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成为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多学科的重要参考文献。这些学术活动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学术地位,也为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博物馆作为文博打卡地,在传播历史文化、促进文明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博物馆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向公众展示了西南地区自然和人文的多彩画卷。如基本陈列 “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 分为自然篇、考古篇、民俗篇、民族篇四个篇章,生动呈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风貌、历史进程和人文特色。观众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成都平原的油菜花生态系统、峨眉山的动植物标本、青藏高原的高原精灵等自然景观,也可以了解到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历程、川西平原的市井生活、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等人文景观。
另一方面,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在促进文明交流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博物馆与国内外高校、博物馆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共同举办展览、学术讲座等,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同时,博物馆还通过举办文创大赛、推出文创产品等方式,让历史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提升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在培养考古文博人才方面,四川大学博物馆肩负着重要使命。博物馆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魅力,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传播的规律。例如,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走进四川大学博物馆予以深度报道,备受社会关注。四川大学博物馆周静副馆长在接受央视专访时提到,新馆建好以后,计划一年至少做四个临时展览,其中一个一定是原创的主题大展,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此外,博物馆还举办分论坛等活动,邀请全国文博单位的川大校友、业内专家分享经验,为新时期一线文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建言献策。这些举措为培养新时代优秀的考古文博人才乃至更多学科专门人才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