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文学馆:文学的殿堂,文化的盛宴

标签:
浙江文学馆
文学博物馆

 一、浙江文学馆的历史沿革

2002 年,浙江省作家协会正式报告希望“建造一个集文学展览、文学培训、文学讲座、文学交流于一体的文学场馆”。2008 年,浙江文学馆项目被正式列入《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要(2008-2012)》。

2012 年至 2013 年间,浙江文学馆建设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选址杭州市西湖区之江区块龙王沙地块。2019 年 2 月 28 日,浙江文学馆工程奠基开工。经过数年建设,浙江文学馆将于 2023 年 9 月 25 日建成开放,这一特殊的日子也是鲁迅诞辰 142 周年。浙江文学馆的建设历程凝聚着浙江文学界的梦想与努力,见证了浙江文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10017.jpg

二、浙江文学馆的建筑风格

合院式布局

浙江文学馆所在的之江文化中心采用了开放的“中式合院”布局,屋顶层叠错落有致,宛如富春山居图中的群山连绵。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江南韵味,还与城市空间完美融合。各场馆围合出一个中央景观文化公园,犹如传统的四合院,却又没有围墙的束缚,开放的姿态让其与城市空间相互渗透。公园中的景观元素,如喷泉、江南建筑等,进一步营造出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然之美。

10023.jpg

独特的外观设计

浙江文学馆建筑表面“千窗百孔”“凹窗凹墙”的设计并非单纯为了装饰。通过这种设计手法,将庞大的建筑体量切割成较小的体块,营造出精巧宜人的视觉效果。同时,不同材质和颜色的运用,如青灰色石材与棕色木纹铝板的搭配,以及错缝叠砖的贴法,共同营造出粉墙黛瓦的传统效果,展现了江南建筑的独特韵味。这种设计既富有诗意,又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内部空间特色

浙江文学馆的内部共享大厅极具特色。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拥有五层挑空的书海大厅,充满了智慧化、主题化的元素。其主入口区域采用通透的玻璃幕墙,自然光的引入为读者带来舒适体验。旁边的序厅中,拾级而上的礼仪大台阶寓意着知识的攀登。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按照国家级标准打造,除办公区域外少量设窗,大面积的墙面与小窗的配合充满了江南建筑的记忆。各场馆的空间氛围简约而宏大,功能分区明确,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10024.jpg

三、浙江文学馆的特色展览

金庸纪念特展

“侠之大者 百年金庸”纪念特展在浙江文学馆盛大开展。近 500 平方米的展厅内,展品丰富多样。其中,由香港明河社出版的《金庸作品集》首次以合集形式亮相,还有首版仅发行 300 套的仿古宣纸线装本作品集版本。《天龙八部》的珍贵手稿以及金庸在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各类奖杯、聘书,还有他六次回家乡海宁的珍贵照片,令人瞩目。展览通过“心系故乡桑梓情”“妙笔江湖书传奇”“铁肩道义铸风骨”“归来仍是少年心”四个主题展区,全面展示了金庸的事业发展与小说创作历程。现场通过白色沙盘呈现“双手互搏术”,一轮红日背景下郭靖弯弓射雕的场景还原,以及杨过的宝剑、《天龙八部》中的玲珑棋局等,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金庸的武侠世界。

10035.jpg

黄源手信展

“在鲁迅的旗帜下——黄源的朋友圈”特展在浙江文学馆精彩呈现。本次展览收录了黄源后人提供的众多珍贵资料,包括 80 位作家的 156 封珍贵书信、75 张原版照片、10 大箱书籍等。其中有巴金、茅盾、丁玲等文学巨匠与黄源的往来书信。这些书信展现了那个时代文学大家之间深厚的情谊与交流,比如巴金与黄源的通信,分享生活与创作的点滴;茅盾请黄源帮忙处理孙女转学事宜等。整个展览以黄源与浙江文学界友人的书信往来为主线,通过照片、书信、手札一体化呈现,深情讲述了那个时代浙江现当代作家的故事。

茅盾《子夜》特展

纪念茅盾先生《子夜》出版 90 周年特展在浙江文学馆举行。展览中,茅盾《子夜》的手稿得以展出,稿纸是用 36 行竖写稿纸,每行约 36 字,字迹清秀,通篇一丝不苟。在原题为《夕阳》的稿纸上不乏作者涂改和修正的痕迹,能看出书写者的字斟句酌和精雕细刻。此外,展览还介绍了《子夜》的创作背景和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这部作品诞生的历程。《子夜》手稿的展出,不仅让人们领略到茅盾先生的文学造诣,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

浙江文学馆.jpg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